社会服务

    绵阳母亲河之一的安昌江,以其“小桥流水人家” 的原生态,静静流淌了几千年,直到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神州大地后,才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安昌江同样百孔千疮。每当汛期来临,洪水泛滥成灾,农田被淹,农房被毁,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洪水吞噬。安昌江又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华佗无赖小虫何” 、“万户萧疏鬼唱歌” ,安昌江更以另外一种方式加重了对人民的危害。

    尽管人类社会早已从农耕时代穿越到了电器工业时代,但解放前的安昌江仍然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现代文明的气息,甚至连一座永久性的桥梁也没有。只有到了枯水季节,大西门外,才临时搭建起小浮桥和大浮桥。平时的交通往来,全以渡船为主。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在大西门外修建了安昌江上第一座大桥,一般人称之为小浮桥,也有人称之为矮子桥(现饮马渡大桥处)。因桥梁建于原小浮桥处,所以小浮桥只是一种习惯称谓,实际上它是一座水泥桥梁。矮子桥倒是一种比较贴切的形象称谓,虽说是水泥大桥,但因受当时资金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桥梁低矮、桥面狭窄(大约只有三、四米宽),甚至桥两边连栏杆都没有。稍一涨水,桥面立即漫水。每当洪水初起的时候,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不得不趟水过桥,常常车翻人亡,甚至父子、夫妻、兄弟双双殒命,安昌江上每年都在演绎着不同的悲情故事。

    安昌江两岸的百姓日夜盼望在安昌江上修建一座能抵御洪水的高大桥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政府顺应民意,下定决心在安昌江二里堰处“风樯动” 、“ 起宏图” ,再建一座名符其实的安昌江大桥。但不知什么原因,桥墩还未全部立起,建桥计划就中途搁浅了。记得那是1959年夏天,我正读北大街小学,放学后瞒着老师和家长,邀约几个小伙伴去二里堰中流击水,看见几个高低不齐的桥墩灰头土脑地立于江中。听大人们说,是桥墚设计工程师在设计上出现了误差,修建只得中途停工,工程师还因此被判刑入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桥梁设计确属一项高科技。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毛泽东主席曾十分欣喜地写下《水调歌头·游泳》,其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等诗句,至今仍然那样脍炙人口、鼓舞人心。

    1965年秋,我被分配到位于御营坝黄土墚上的绵阳县商业半工半读中学(现绵阳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当年学校的第一要务,就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全校学生整队出发,所有老师编入各班,护送学生乘渡船安全过江进城。尤其令学校头痛的是,每当洪水来临,渡船停摆,小浮桥被淹,学校只得停课。

最令人兴奋难忘的是,1965年冬天,御营坝的农户家中和临时工棚内,住进了桥工队,安昌江大桥要动工修建了。绵阳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施工,安昌江大桥终于在1967年“十一” 国庆节竣工通车了。记得剪彩那天,恰逢十八周年国庆,安昌桥上鞭炮齐鸣,人头攒动,欢声如雷。“一桥飞架南北” ,终于实现了绵阳人民“天堑变通途” 的夙愿。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1966年夏,“5·16通知” 下发后,正式拉开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的序幕,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 ,当时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我,对文化“革” 大命没有丝毫兴趣,学校虽几度成立“复课闹革命办公室”( 我取其谐音简称为“胡闹办”) ,但因种种原因,“胡闹办” 也始终未把课复起来。当年正是我荷尔蒙旺盛的年龄,我把过多的精力都消磨在练字、画伟大领袖头像、狂抄“两报一刊” 社论和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时给毛主席的“致敬电” 上。也算不曾虚度光阴,这对我书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确大有裨益。为了消弥过剩的荷尔蒙,我每天都要在篮球场上狂奔两、三个小时,夏天则常邀约同事、学生去安昌江游泳。让我终生难忘的是,1967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从御营坝现老茶树河段处下水后,河水已开始上涨,我充满自信地游过安昌江后,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突然变天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河水顷刻猛涨,渡船已停止摆渡,我几度想冒险游回去,但最后还是决定不要和“诚可贵” 的生命开玩笑,我只得穿着三角裤叉沿武家石灰窑、二里堰、双桥市场、碳码头一路裸奔,引得沿途路人的好奇围观,弄得我好生尴尬。还算运气不错,到达小浮桥时,河水刚好封住桥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生活在绵阳的年轻人,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血吸虫为何物。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生活在安昌江两岸的人民来说,血吸虫却是一个热门词汇。当年我供职的是一所仅有17名教职员工的袖珍学校,每年竟有3——5人感染上血吸虫病,甚至连笔者这样一个年轻力壮、爱好锻炼的人当年也不幸得过大肚子病(血吸虫病的俗称)。记得上世纪70、80年代,每逢暑假,由于正规医院人满为患,我们学校就住进了大量的血吸虫病人,成了免费医治血吸虫病的临时医院。后来,在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的英明指示下,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填沟灭螺和定期免费检查治疗等一系列防治结合的积极有效措施,到上世纪80年代,,安昌江两岸早就“纸船明烛照天烧” ,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人民健康得到了充分保障。

    如今的安昌江,河水清澈,水鸟翱翔,河堤高大坚固,两岸绿茵遍地,树木遮天蔽日,高楼栉次鳞比,街道宽阔整洁,道路四通八达,四处车流如织,人民幸福安康。改革开放后,安昌江上又新建了设计风格迥异、功能各具、宽阔高大、美丽坚固的南山大桥、南河大桥、饮马渡大桥、安昌二桥、飞来石大桥、双碑大桥、朝阳大桥等十余座大桥,原来的安昌江大桥经过两度扩建,现已建成上有双向八车道、下有下穿隧道的安全快捷通道。

    安昌江的巨大变迁是改革开放后崛起于中国西部的、美丽宜居的中国科技城的缩影。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十三五规划” 宏图的展开,我可爱的家乡、中国西部的明珠——绵阳,将会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吴元章  绵阳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教师分会会长)